2020读书记#5 国共二十五年
历时两周,读完了这本八百多页的“巨著”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不愧是大家杨奎松的作品,二十五年的恩恩怨怨,可以一看究竟。
两边骨子里的基因决定了最后的成败。K就是一盘散沙,派系林立,以前这样,现在也是这样。C则正好相反。
个人评分 五星。⭐️⭐️⭐️⭐️⭐️
早期
共产党从1921年几人创党之后,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因此采取了加入国民党,支持孙中山先生联俄容共的想法,并且在国民党中央占据了一席之地。
随着共产党方面在国民党中央的权势越来越大,以及孙先生的逝世,老国民党咽不下这口气,开始另组中央,后来的西山会议派从此发端。
当时蒋中正只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在赴苏联考察之后对于共产党还有支持的心情,在黄埔中对于共产党也是赞赏有加,并且认为俄国之路是一条救国之路。
孙逝世,蒋上台
孙先生逝世之后,蒋中正因为与汪精卫等中央要员不和,并且因为中山舰时间开始对共产党有了敌意,并且影响了后来几十年他对共产党的看法。
广州国民政府开始北伐之后,战事顺利的同时,蒋中正也开始对于汪精卫和共产党方面有了芥蒂。蒋在南昌之时,汪精卫和一些国民党看不惯蒋中正大权在握的中央常委在武汉复立中央,这惹恼蒋中正,是夺权行动,
武汉方面在夺蒋之权稍显成功之时,联共的政策让后方经常罢工而政局不稳,经济捉襟见肘。时局的演变让武汉方面也追随南京的脚步转而清党,宁汉从分裂专向合流。
南京方便从四一二就开始清党,但清党过于严厉反而转为白色恐怖。共党的赤色恐怖对上白色恐怖,让南京方面也软化调整。宁汉合流之后,共党问题从明面上的强力争斗,转为地下特务工作。
CP在城市被南京方面追剿而转入农村,借蒋忙于处理中原军阀战局,轻视共党之时继续发展。
国强共弱的战前时期
随着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中华民国的统一。而共产党也在闽赣地区活动。随着中原大战的结束,国军主力开始剿共,第五次围剿使得共产党的红军开始长征,从东南之地转移到了西北地区。
随着国军的大举进攻,但是因为张学良杨虎城通共,对共产党有恻隐之心,没有严格执行中央的剿匪政策,谋划对蒋中正的兵谏。
西安之事过后,长达近半年的谈判,因为七七事变的开始,从原先的双方一步不让转到了双方各自软化,C方表面收编于K方,但与K方争取到了自己继续发展的根据动力。蒋方也接受表面上的合作,但与蒋从谈判一开始就想彻底解决共党问题的想法相去甚远。
国共两党就因为七七事变的突然爆发,就草草开始合作,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CP在上世纪20-30年代,除了张某某的少年冲动为贵人之外,国际形势亦有利于CP在蒋某人的围追堵截下继续发展。
抗战中国共旗鼓相当
抗战中,国军作为抗战主力正面应敌,共产党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主要是敌后游击。随着欧洲战场的开始以及日本闪电战的想法破裂,国共两党脆弱合作的矛盾也开始局部展现。国共小范围的争夺,使得蒋中正想把共产党军队全部调集到黄河北部,但是共产党阳奉阴违,因为其中的误会和摩擦,造成了皖南事变。这个类似于“下克上”事件的突然爆发,令蒋中正骑虎难下,只能强化对共党的态度。两党在重庆艰难进行着的和谈也陷入僵局。
随着日本军对国军在战争后期的突袭,让国军的不堪一击展现在了共产党的眼前,共党开始抬高对国民党和谈的加码,不断对蒋提出的收编共产党军队员额数量讨价还价。
战后两党的强弱交替
随着抗战的结束,重庆和谈开启了两党边打边谈的序幕。双十协定这一纸协定并没有换来长久的和平。随着东北地区战胜接收问题,因为苏联占据东北,共党手握东北的最大筹码。因为蒋坚持要求东北接收必须有国军出面,这个最大症结是国共之后和谈的最大矛盾。在国共美的三方会谈下,蒋同意关内停战,但是东北主权不容共党侵犯为理由,不愿意结束东北战事。但是随着国内因为东北苏联打死中国人的事件发生后,举国爆发反苏运动,导致苏联倒向中共一边。
最后国军出兵东北,并且军事上获得了一定的胜利,打下了四平,并且共党军队也受到了一定的损耗。
中共在东北受挫后,因为国民党精锐部队大举开进东北关外,中共开始在关内开始战事,并且屡战屡捷。
一方面在打,但是两方的和谈也并没有中断。但是随着战事的强弱转变,从国方主导逐渐转变为了共方主导 。这一个转折点在北平的和平接受。
1947年国大选举,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宪法主要根据国共政治协商会议商定的宪草通过,但是共党因为国大需要重新选举为由,拒绝参加国大会议,而且批评国民政府单方面召集。
1949年,蒋中正下野,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白崇禧也对总统职位有着想法。带上中共,三方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李宗仁对于共产党的和谈条件讨价还价但是在蒋中正不列战犯名单之后做出了让步,但是最后关头还是没有签订最后的和平条约。随着大陆战事接连失利,国民政府播迁台湾。
总结
这本书,通过大约25年间的各项事件,主要以国民党或者说非共产党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引用了大量对岸以及蒋中正日记的史料。可信度和可读性都很高。两党关系此起彼伏,一切皆有天定。
在抗战以后,两党都对和平抱有希望,但是两党之间没有互信,导致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这个目标没有得到实现。共产党的统治只是在国民政府实在太差,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显得好,得到了当时的民心。国民政府后期政府失能,共党间谍横行,毫无机密可言。并且政令不畅,蒋一度认为战事顺利,剿共成功有望。胡宗南一部攻进延安之后,更加坚定的蒋的想法。但谁料到,进攻延安的消息早就被中共获知,胡部只是拿到了一座空城。迁台之前,大量军政要员见风使舵转向共党一边。
总而言之,两党都标榜自己有着法统,站在人民一边。但是内战之下,人民总是最苦的。共产党从1921年开始历史就是割据一方的历史,一度被打的考虑二次长征进入蒙古只为和苏联有联系。只是国民政府的执政实在不力,让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千年一遇的契机,通过战争赢得了全国政权。
这本书详细刻画了中共和国民党在抗战中谈判的细节,如何讨价还价,如何保留谈判果实,确实是一本通过国民党方面了解这段国共史的好书。也可以窥到共产党本质的基因(发动民众,拉一方打一方转移焦点通过民众达到自己的目的)。